English

抓住机遇,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1998-06-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肖玉华 特约通讯员 王淑琴 我有话说

刘中树,男,1935年10月出生,吉林省集安人,中共党员,1958年7月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为吉林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现代文学教授,被聘任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社联副主席、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和国家教委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和百余篇学术论文,曾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图书奖。

九届人大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这一改革必将影响和推动高教体制改革。高教面临的这场深刻变革是挑战,也是机遇。谁抓住这个机遇就等于获取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九届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刘中树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宗明义地讲了这番话。

刘校长说:高校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的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按计划经济时的管理方式,会有许多矛盾和不适应,比如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如何增强自主办学能力,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拿吉林大学来说,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全国重点综合大学,随着高校竞争的加剧,我校还是老面孔,就难于保持这一地位,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严肃课题。为此,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化改革工作小组,依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探索。近年,我校同白求恩医大、沈阳药科大学;河南焦作市、孟州市,吉林省白山市、珲春市;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化公司、一汽集团等高校、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在教学、科研及学科互补、师资互聘、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合作办学、合作研究。这些改革,目的是真正把吉林大学办成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

教改是高教改革的核心,因为高教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刘校长认为,过去,我们高教的一个很大弊端是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过于定向,培养出来的往往是专业单一、知识面较窄的“匠”,而非基础宽厚、创造能力较强的“家”。刘中树说: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掌握高科技,具有宽领域、大学科、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造型、综合型、复合型人才。据此,我们从教育思想到管理体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按照“减少数量,拓宽口径,突出主流,增强实力,办出特色”的思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拓宽学科面和专业口径,既培养理论型人才,又培养应用型人才,大面积丰收与小部分拔尖相结合,培养大批能在新世纪激烈竞争中具有实力的人才。

深化和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重要的是从本校本地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并用已取得的成果及经验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改革。我校是较早开展部省共建及与地方、院校、企业合作办学的高校,几年来,“共建”使我们增强了改革的紧迫感和为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自觉性,重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近3年间,学校共承担地方科研课题128项,与地方各级政府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00余项,如东北亚和图们江区域开发研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配套改革研究等都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去年,学校科研经费的65%用于应用性研究。这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已接近我校“211工程”规划中提出的2:5:3的比例,学校科研工作较快实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调整,这对我们这个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大学来说是一个重要成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使学校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